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概括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擘画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壮美蓝图。这一讲话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繁荣,离不开精神世界的独立自主和滋润富足。
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者和示范者。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观点新论断指引亿万人民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党的二十大宣告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党必须掌握历史主动,铸就强大精神防线,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长期以来,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明型”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不仅不应当割断与历史的联系,而且“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拥有很多重要元素,塑造出很多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文明复兴的历史全局高度从五个方面系统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五千多年过去了,但我们依然拥有同样的肤色和发色,讲同样的语言,书写同样的文字,认同同样的理念、遵守同样的规范。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极为罕见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一方面体现为传统文化每每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体现为通过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以“扬弃”的方式焕发生机活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蕴含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始出现于近代,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作为“自在”形态的中华民族却始于秦汉。从那时起,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已经镌刻在人类文明的记忆里。“百代都行秦政法”。始于秦汉的“郡县制”,以及由此塑造的“中央—郡县”一元化政治格局是中国道路显著区别于西方社会的地方,也是时至今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一体多元既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的现实。一体指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指不同民族多彩而又交融的民族特征。历史和现实无不昭示着中华文明本身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好愿景。中华文明的和平性饱含先民深刻的辩证智慧。这种和平不是要消解差异,追求绝对同一,而是要求同中存异、异中求同。
●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在前进路上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二者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宇宙观上,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天下观上,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中华文明讲求“天下大同”。在社会观上,马克思主义坚持矛盾分析,中华文明秉持“和而不同”。在道德观上,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中华文明讲求推己及人,善养浩然之气。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而是有机融合,繁荣共生,二者交织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风云激荡的百年奋斗中。在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激活中华文明,用自觉的文化担当唤起亿万同胞的觉醒。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守正创新和锐意进取,成功激发了中华精神的时代活力、提炼了中华文化的治理价值、彰显了中华智慧的世界意义,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纵深。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面向新征程,我们必须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补充养分、汲取智慧,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创新。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主体性是其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制度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是今天我们保持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必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作者吴建永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开云足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