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这是继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后,党和国家对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不仅有利于我国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也是促进世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存在的价值认同壁垒、文明交流不深、主体权责失衡、制度保障缺乏等问题,在建立社会认同机制、文明交流机制、主体责任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建立社会认同机制
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就是通过机制建设增进国际社会对全球文明倡议内涵和作用的认同,使国际社会在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人文合作交流等方面达成共识,认同全球文明倡议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全球文明倡议一经提出就获得了不少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但要想取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并将理念转化为切实行动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潮和极端趋向在国际舆论中甚嚣尘上。这些思潮通过制造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影响人的社会参与,与全球文明倡议所强调的社会责任、人类情怀背道而驰,极大消解了人们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对文明整体层次和发展水平的单一评价标准影响了人们正确文明观的形成。作为西方中心主义者极力推崇的价值理念,“普世价值”用单一的西方标准衡量各种文明,否认文明的多元性和特殊性,认为人类文明具有唯一的形式和排他的内核,只要不符合西方标准的文明就是落后的,就要受到批判。这种对文明标准的垄断极大阻碍了多元文明价值共识的凝聚。
针对全球文明倡议的社会认同障碍,必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认同机制,促进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由内而外地认同全球文明倡议,进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一是要建立身份认同机制。旨在通过对自身身份的确认,明确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是合乎个人身份的正确选择。二是建立利益认同机制。旨在通过对全球文明倡议与主体特定利益是否相一致的反思与评价,明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不仅符合个体利益、政党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还是对人类社会普遍利益的维护。三是建立情感认同机制。旨在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需求,明确人类文明是凝聚世界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唯有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包容才能弥补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带来的情感伤害,才能增进世界人民对人类文明的情感皈依和情感认同。四是建立事实认同机制。旨在通过真实的文化交流实践,帮助人们认清全球文明倡议是从各民族国家的价值观中提炼出来的、契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全人类智慧成果,具有区别于资本主义文明观的真实性。
建立文明交流机制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题中之义,建立完善的文明交流机制对于落实全球文明倡议至关重要。不可否认,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但文明交流过程中频繁发生的分歧和摩擦也暴露了现有文明交流机制存在不足。一是不同文明交流的平等原则尚未普遍确立。由于物质财富的不对等,不同文明主体常常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一些所谓“实力”的大国在与他国进行文明交流时,常常以上位者的姿态主导话语规则和合作机制,催生“文明中心论”“文明等级论”等傲慢论调。二是文明交流的内容有待丰富。长期以来,物质文明的交流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往的主要形式,文明交流互鉴更多集中于文化遗产、文物瑰宝的展示,在打造文明交流活动品牌、建立机构、形成机制等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相对于贸易投资、货币金融,国际人文合作交流程度不深,进展滞后。三是文明交流的数字鸿沟亟需弥合。文明交流离不开媒介,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促进了数字媒介技术的变革,改变了文明交流的方式,但不同文明数字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又为文明交流带来了新的数字鸿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此,补齐当前全球文明交流的短板,必须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建立完善的文明交流机制。首先要确立平等的对话交流原则。各文明主体要坚持相互平等的原则,承认并尊重每个文明主体的身份和权利。其次是拓宽文明交流视域。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美美与共、和合共生,需要不断拓展文明交流互鉴内容,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文明交流创新合作,扎实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减灾、媒体、环保、青少年等领域交流合作,开展文明交流活动、创办文明交流机构,推进不同文明在互鉴中进步。最后是要搭建文明交流的数字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可见,科技与文化交相辉映是现代文明交流发展的重要特征,加强文明交流合作需要科技赋能。各国应在文明交流中利用好互联网、数字媒体、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搭建便于了解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共享文化成果、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媒体平台,满足世界人民的文化需求。
建立主体责任机制
全球文明倡议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不仅要不断丰富文明交流的内容,拓展文明交流的方式,更要不断激发各类责任主体的潜能和责任意识。建立主体责任机制,就是要明确不同主体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中的角色和作用,避免产生权责不清的问题。一是部分国家政党国际合作责任意识淡薄。一些国家的政党无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醉心于政党博弈和权力斗争,缺乏人类情怀,引领和参与文明交流合作和全球文明治理意识不够,行动迟缓。二是大国权责失衡。大国之所以大,不仅在于其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和国力强盛,更在于有着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开放合作的大格局、造福人类的大作为。大国享有更多的资源,掌握更多的权力,理应在响应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上有更大作为。现实中一些大国责任缺失,只关注本国利益,没有承担起推进人类文明交流发展的历史责任。三是民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普通民众和民间组织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主体,能够对政府间文明交流起到补充作用。与此同时,各国民众由于对其他文明了解不足造成的文明冲突仍然存在,普通民众和民间组织参与的民间文化交流还不够深入,民心相通的成效并不显著。以上种种,亟需建立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责任机制,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实践走深走实。
建立主体责任机制,首先要发挥先进政党的领导作用。政党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领导力量,肩负着推动本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明发展的重任,必须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中承担责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肩负着推动现代化建设、引领现代文明发展方向的责任和使命,以其百年大党的执政经验,为世界政党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历史智慧。政党要把握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正确方向,凝聚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普遍共识,推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交流合作,完善全球文明倡议的治理体系,不断扩大理念的契合点和利益的交汇点。
其次,建立主体责任机制要发挥各国政府的引导作用。做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引导和统筹工作,政府责无旁贷。一方面,各国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对文化交流合作全局谋划、系统考量,运用协调能力推动各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相互配合,为文化交流合作服务。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主要大国要承担历史责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在推进人类文明现代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建立主体责任机制还要鼓励民间参与,深化民间文化交流合作。各国要鼓励民间社会团体、企业、普通民众参与到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中去,感受文化多样性和不同文明的魅力,共享文化交流合作带来的实惠与便利,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民众改变观念、消除误解和心意联通,形成政府组织与民间团体相互配合、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和谐局面。
建立综合保障机制
建立综合保障机制就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制度、规则、组织、程序对全球文明倡议实践提供切实保障,推进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系统发力,久久为功。在保障全球文明倡议落实问题上,现有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从文化交流展开和合作成果落实来看,现有机制对各民族国家的行为缺乏有效激励引导,不能形成有效约束。另一方面,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过程中,相关项目和行动对资源分配和责任承担缺少前瞻性规划,多是取决于各国的主观意愿。这些问题暴露了全球文明倡议落实面临的现实困难,凸显了建立有效综合保障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立综合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协商机制。历史已经证明,文明之间只有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以各文明对话超越文明冲突,以合作共赢超越摩擦对抗,才能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各文明主体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通过协商解决文明交流中的分歧,化解不同文明间冲突,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话语共识和各文明主体都认可的责、权、利分配规划。
二是完善组织平台。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支持联合国发起的文明对话议程和对各国责任的分配,坚决维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优质教育、科学研究、倡导文化多样性、实施文化和睦活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针对全球文明治理中的各种乱象,要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
三是进一步利用好现有的国际多边机制。国际多边机制不仅在政治、安全、经贸等方面发挥作用,也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实践,发起、建立和参与多个多边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等国际会议等。这些组织、倡议和会议促进了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多边合作和国际人文合作交流,为推动国际文明交流互鉴、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研究”(项目编号:22VRC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秦龙(开云足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浩楠(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2024年8月9日 光明网
链接:https://theory.gmw.cn/2024-08/09/content_37490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