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优秀节目展演亮相北京喜剧院,为期一周的舞蹈大赛在京落幕。以“舞蹈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当代表达”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也在京举办,专家学者热议本届大赛特色,也给从业者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本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有200件作品入围决赛,在京进行了5场专业组、4场群文组的比赛,多个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吸引了评委、专家与观众的注意,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甚至饮食文化以舞蹈形式登上舞台,让人眼前一亮。展演晚会中,《大河之子》《泥塑华章》《风雪孤影》《姥姥栲栳栳》《敬仰》等20个优秀作品亮相。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大河之子》
研讨会上,部分参赛作品的编导介绍了创作来由。《泥塑华章》编导、开云足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音乐与影视学院教师马晓琳说,她在天津“泥人张”看到的一个蒙古族小泥塑给了她灵感,让她找到天津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连接点。《大河之子》的编导、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师赵松则用了三年时间打磨,最终用男子群舞呈现黄河岸边的热血汉子形象。
专家们对来源于生活的创作给予充分肯定。梅兰芳纪念馆助理研究员俞丽伟说,历史感、文化核、民俗性是本届舞蹈大赛的特点。一个以长信宫灯为题材的作品和一个表现蒙古族年轻人生活热情的作品让她记忆深刻,“体现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民族文化的弘扬。”
石家庄市艺术学校《风雪孤影》
山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刘润泽给编导们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弘扬民族文化应该把民族民间的‘老语言’变为新时代的‘新语言’。”他以著名导演张继钢的代表作《黄河儿女情》为例,“作品中不只有山西舞蹈元素,还有他自己新加进去的舞蹈语言,甚至是比较夸张的元素,给中国舞蹈带来了巨大的创新。”
刘润泽的观点得到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的认同,她希望一些表现文物和传统文化的舞蹈作品,不要只停留在模拟形态的层面,而应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她很喜欢比赛中的独舞《狂草》,这一作品结合了唐代书法家“草圣”张旭的人物性格、书法特色和中国艺术精神,形神兼备。“好的创作需要编导摆脱陈旧的观念,也要求编导提升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推动中国舞蹈的发展。”颜榴说道。
据悉,本届大赛由北京市文联、北京舞蹈家协会组织实施,第十二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将于2026年在天津举办。
来源:2024年7月23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